覺醒展翅 遇上ChatGPT 橫空出世

覺醒展翅 遇上ChatGPT 橫空出世

謝偉士長老主講

金句:馬太福音十四:三十—三十二「只因見風甚大,就害怕,將要沉下去,便喊著說:『主啊,救我!』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,說:『你這小信的人哪,為甚麼疑惑呢?』他們上了船,風就住了。」

在人工智慧開發蓬勃的階段,我訂了今天的題目「覺醒禱告」請聊天機器人試寫今天的講章,它寫出完整的前言、結語與三個段落,包含「覺醒」是一個開始,「展翅」是一個過程,「高飛」是一個目標。語句通順流暢,內容卻空洞貧乏。其實不是聊天機器人笨,而是人工智慧仍在發展,而我們對未來的工具仍在摸索。人工智慧讓人興奮,因為能成為好的助手,卻也有人擔心成為威脅,因為與過去的知識、經驗都不相符。教會界對於人工智慧也有很多討論,探討有沒有福音契機、是不是教會應該投入…等。去年九月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舉辦的美術展,獲得首獎的竟然是採用「Midjourney」AI繪製的作品,讓人驚覺人工智慧從過去的好幫手,到如今需要思考是否允許它創作?而著作權屬於下指令的人?還是機器自己?並更深刻的省察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。馬太福音十四章,耶穌行在海面上的記載,對門徒來說是一個跨越,五餅二魚神蹟後門徒對耶穌的身份仍不瞭解,過去看耶穌是管飯的、管治病的,民眾想慫恿耶穌做王,耶穌只得催門徒上船,免得誤解擴大。當門徒從傍晚搖櫓到半夜三點,離岸約五公里遭受極大的風浪,耶穌刻意經過,暗夜風暴中出現在水面,門徒雖然聽見、看見耶穌,但要踩在從來沒踏上的水面是個很大的跨越。耶穌要門徒「放心」,也包含在暗夜裡的災難印象。但經過這個事件後,船上的門徒有個新的覺醒說:「你真是神的兒子了。」

一、在未知中親自下船

我們與新的時代越來越有距離感,明日要生何事真的不知道。但就像彼得一樣,如果沒有親自下船、把腳踩在水裡試試,這些經歷永遠沒辦法成為自己的,除非親身經歷不然信仰都是聽說。對於驟變的政經局勢、前所未聞的科技發展,都需要信心踏出旅程。很多人對信仰充滿誤解,把信仰當作許願池、追求爆發的物質財富,或是等待一個特殊經歷。但就像耶穌站在水裡一樣,祂陪伴我們、祂知道風浪大小、知道水的溫度…。船是門徒謀生的工具、交通的工具,也是在海上唯一支撐、救命的工具,可是彼得的考驗卻是跨出船。我們的船可能是謀生的職業、長期依賴的收入來源、獨特的技術技能,或是與人僅有的關係,我們非常非常珍惜、難以放下,但要認清耶穌會在每個風浪中陪伴,別讓船成為我們跨越的限制。

二、在逆風中問出核心

我們要學會與失控共存,門徒是因為船失控而驚慌,我們則是想控制所有:控制明天的天氣、控制開會的時間、控制客戶付款的計劃、甚至控制孩子寫作業的速度,一失控就手足無措。但世事難料,手上能控制的工具不多。門徒的船上除了槳,也許只剩下漁網、繩子、桶子,都無法拿來控制暴風。門徒對暗夜也有誤解,因為沒有光就認為有鬼怪,被失控的情緒與誤解充斥時,即使遇到了耶穌也難以辨識。對環境有疑問、對耶穌的身份有疑問、對於水的浮力原理也有疑問,怎麼問,反而是我們需要學習的能力。面對逆風的環境,到底是怎麼回事?是怎麼開始的?我該怎麼面對?

三、在疑惑中靈命覺醒

加利利海是門徒熟悉的環境,我們工作的場所、家裡的客廳臥室也是我們熟悉的環境,主日崇拜很熟悉,唱詩奉獻與講道信息都很熟悉,小組聚會的成員與流程也很熟悉,我們就是要在這些熟悉的環境中覺醒。靈性的塑造需要在這些熟悉的時間環境裡安排。如果早上忙亂,也許中午或晚上有空檔可以禱告尋求神;如果眼花難以閱讀,可以用有聲工具聆聽聖經朗讀。耶穌與門徒在同一艘船上,在熟悉的加利利海、與熟悉的夥伴在熟悉的船,就是在這樣熟悉的環境中,度過風浪卻不沉逆風浪。

我們都會遇到人生的低谷,有信仰有弟兄姊妹陪伴代禱一起走過低谷。但不該沉溺於低谷期、享受在自己很可憐,其他人都應該要關心我的漩渦裡。當覺得自己只有一艘破船,船又幾乎翻覆的時候,別忘了耶穌在船邊,只是我們有沒有認出祂,而且耶穌不嫌我們的船破,祂是願意上船陪伴我們渡過風浪的神,我們這麼近距離的與祂相遇,是不是能覺醒,能認清祂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?